北方集中供热区域对钢制暖气片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在技术上可行,但实际推广面临系统性挑战。以下是关键要点分析:
一、技术实现路径
-
计量装置适配
-
热量分配计:在每组暖气片表面安装蒸发式或电子式分配器,通过检测片体表面温度与室温差值折算热量占比(需配合楼栋总热量表)。
-
户用热量表:在入户供暖管道安装超声波/电磁式流量计,实时计量全户热量(适用于分户独立循环系统)。
-
-
系统改造前提
-
垂直单管系统:须改造为分户独立循环(每户独立供回水管),否则无法实现户间热量隔离计量。
-
水力平衡装置:需加装动态压差平衡阀,避免用户调节阀门时引发系统水力失调。
-
二、现实瓶颈
障碍类型:建筑结构制约/具体表现:20世纪老旧住宅多采用垂直单管串联(占存量70%),改造需破坏墙体重布管道,成本超200元/㎡
障碍类型:计量误差争议/具体表现:钢制暖气片热惰性大(启停滞后2-3小时),频繁调节导致分配计数据与实际耗热偏差达15%-25%
障碍类型:收费公平性质疑/具体表现:边角户因外墙散热多,需多消耗30%热量维持同等室温,按计量收费显失公平
障碍类型:运维成本高企/具体表现:超声波热量表需定期检定(2年/次)、分配计每年更换液管,户均年维护成本超150元
三、折中解决方案
-
基础-计量两步制
-
收费 = 基础费(30%-50%)×面积 + 计量费(50%-70%)×实际用量
-
基础费覆盖供热企业固定成本,计量费反映变量消耗,如天津、济南等地采用此模式。
-
-
楼栋计量+面积分摊
-
仅在楼栋入口安装总表,整栋楼耗热量按各户面积分摊(北京部分小区应用),规避户内改造难题。
-
-
温度法分摊
-
监测每户室温,结合采暖时长和面积折算热量比例(哈尔滨试点),减少边角户不公平性。
-
四、政策推进现状
-
新建建筑:强制安装户用热量表(《供热计量技术规程》JGJ173-2009),但实际投用率不足40%。
-
改造项目:2017-2020年北方12省市改造5.3亿㎡,仅38%实现计量收费,多数因纠纷回调为面积收费。
-
核心矛盾:热价定价权在地方政府,而供热企业需保障管网满负荷运行(低负荷导致热效率下降),与用户节能需求存在根本冲突。
结论
钢制暖气片供热计量收费技术上可实现,但规模推广仍需突破三重关隘:
-
经济关:老旧小区改造成本需财政补贴80%以上;
-
技术关:开发适应钢制暖气片热惰性的动态计量算法;
-
制度关:建立兼顾供热企业生存与用户节能收益的价格机制。
当前更现实的路径是采用两步制收费或楼栋计量分摊,在有限范围内平衡效率与公平。